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舊路尋跡】新竹飛行場鐵道舊線踏查

在新竹市區的西北方空軍新竹基地是北台灣最重要的軍用飛行場,而這座飛行場在20年前曾經有鐵道將其與新竹貨場連接,直到後來軍運需求減少,因而在1997年廢線改建成今日的「鐵道路」。

新竹基地的前身是日本海軍在台灣興建的新竹飛行場,根據《不沈空母》一書的調查,受1920年代日本的海軍軍縮政策影響,直到1936年海軍退出軍縮協議之前一直都無法在台展開飛行場建設。而在中日戰爭期間,1941年第1航空隊在新竹開隊,所以此飛行場的建設完成應是在1937~1941年之間。考量到建設資材的運送,這條鐵道的完工應早於飛行場。
1945美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
這次的踏查起點在新竹飛行場,鐵道進入營區的大門已重新築起高牆,只能藉由鐵道路的位置大致推敲進場位置。在牆邊有一條溝,從溝邊可以看到鵝卵石築成的壁,疑似是舊橋台。
左下的卵石不知是不是舊橋台? 
營區圍牆與衛哨(飛行場へ)
從小孩視角進行觀察,營區內至今仍留存軍運月台以及奇怪的門狀的構造物,但軌道都已撤除。不過因為是在營區內,所以較不方便進行攝影和上傳照片。

接著沿著鐵道路展開這次的踏查,由於沿線已被改建為一般道路,所以關於鐵道的遺物可以說是完全沒留下,不過仍可以從一些周邊環境提供的線索推論出鐵道的存在。從中正路口出發後,鐵道在路的左側,不久即到境福街口。從舊照片可以看到這一段鐵路是在土堤上,境福街以前則有一座小鐵路橋與道路立體交叉,以下是現今狀況:
中正路口-新竹へ 
接近境福街口-新竹へ
境福街口-右:新竹へ
接下來的路幅漸漸縮小,或許是鐵道旁的併行道路結束之故
東大路口-新竹へ
湳中街口-新竹へ 
武陵路口-新竹へ
沿路上多少可以看到路旁的房子是背對鐵道路,其實也說明了因為這條路以前不是居民主要出入的道路,所以才會把後門開在這一側。然而這附近已經有一些新房子蓋起來了,或許再過幾年就會像台北汀州路一樣兩側都是房屋正面了。
武陵路口-飛行場へ 
從舊照片上看來,這裡以前似乎是個無遮斷器的平交道
湳雅街口-飛行場へ 
鐵道路基比一般民宅還高也是個特點
左:新竹へ 
再來又是背對馬路的房子
臺大醫院員工停車場對面-新竹へ 
新竹へ
再來是經國路口,由於是台一線,所以也是線上少數的大型平交道
經國路-新竹へ 
經國路-左:新竹へ 
過了中華路之後,鐵路即將匯入縱貫線
中華路口-新竹へ 
接近北新竹火車站的最後一段街道
接近北新竹站-新竹へ 
這一段舊鐵道目前被規畫作為北新竹站的聯外道路

匯入點現況


參考資料:
1.洪致文《不沈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新竹飛行場〉
2.洪致文〈新竹飛機場線小踏查
3.南極冰魚〈沒有鐵道的鐵道路(舊新竹空軍戰備鐵道遺跡探訪)〉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告別時光】為了門戶而拆的門戶─再會台北西站

在10/30凌晨開出最後一班1819往桃園機場的客運後,台北西站這個名字也一起走入歷史。為了讓柯文哲能從台北車站看見北門這個舊時代的門戶,於是服務台北近郊與中南部旅客的台北門戶終究不敵這位一上任就拆拆拆的市長。
傍晚開出的1815
前篇曾介紹過的公路局台北西站即是今日的台北西站B棟,已先一步於上個月停用,這次停用的是他旁邊的台北西站A棟。A棟是一棟長方形的客運站,使用中的有九座月台,編號1~0,與B棟一樣跳過4號。根據前篇文章與木守宮的介紹,台北西站A棟的前身是原公路局台北東站,後來因為鐵路地下化才搬到現址,現在的建築則是在2010年重建完成並改稱台北西站A棟,為的是容納無法塞進交九轉運站的客運路線。不同於B棟都是往返中南部的路線,台北西站A棟多是桃園和基隆北海岸地區短途的通勤路線以及往桃園機場的路線,除了國光的路線,亦有大有巴士、三重客運、新竹客運和汎航客運往林口、楊梅、桃園機場路線進駐。也就是說,A棟是出國及返國旅客到達台北的第一印象,更是通勤族往返台北的重要轉運點,每天尖峰時間往往是人山人海。
搬遷公告
路線資訊



對我這個平常依靠鐵路通勤的學生來說,這裡幾乎是我不會來的地方,畢竟鐵路都在地下跑來跑去的嘛。然而對許多居住基隆的同學來說,這裡是他們學生時代的回憶,或許是因為地區公車不發達才使得有鐵路經過的縣市還是得靠客運吧。

台北西站拆除後,B棟路線移到交九轉運站(奇怪?不就是因為交九轉運站塞不下才重建A棟?B棟移進去就塞得下?),A棟原路線轉移到台北車站的東三門與北一門上下車,原本可以遮風避雨的搭車環境變成半開放的的候車環境。這樣一搞的結果,不知道民調還有多少可以掉?(對齁,桃園和基隆人不能選台北市長ㄏㄏ)

最後除了再次回顧這座客運站外,真心建議柯文哲市長,如果您這麼喜愛北門,何不開一條從台北市政府直達北門的路,讓您從市長室就可以看見北門,該路還可命名為文哲路,向未來的人述說您對文化資產的「貢獻」。
A棟立面
A棟與台北車站
A棟北面




新竹客運離站,後面是B棟







公視的專題報導: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2016.10.20台鐵大改點後變化的風景

這次改點主要是因應台中鐵路高架段通車,以及幾個月前台鐵司機與運務人員抗議工時過長,於是許多離峰時間的區間車和莒光號多有砍班和截短行駛的情況發生,就連熱門的東部夜車也被砍到只剩下周五南下與周日北上的班次。以下就帶大家來看有哪些風景又要消失:

莒光號及EMU500退出山線台中段運用

由於台中高架段的車站月台都已加高到115公分與車廂地板齊平,除了來不及進行無階化又無法砍班的自強與觀光號之外,一般莒光號和未完成無階改造的區間車都被禁止在台中高架段上下客,以避免旅客踩空或絆倒,連之前微幅改點而曇花一現的291/292次太魯閣號也不例外。
砍掉的莒光號和區間車運用,原班次則多以EMU800開行的區間快車和區間車替駛。同時為了支應彰化機務段無階區間車的不足,許多嘉義機務段的EMU800都被換到台中去,也導致南部EMU800班次大減。以上這些車要再駛進台中,只能等待無階改造完成了。
2129次  AT台中 
543次 AT苗栗 
292次 AT潭子
還未完成無階改造的自強號和月台間仍有很大的空隙

EMU1200型自強號電聯車退出彰化以北

EMU1200俗稱紅斑馬,是由EMU200型改造而來。但由於機電設備年齡偏高,近期車況不甚理想,甚至不時有PP代打的狀況出現。或許也是配合降低司機工時的訴求,在這次改點中就將其班次截短,只行駛潮州=彰化間的168/167次一往返。
103次 AT白沙屯北 
107A次 AT竹仔嶺隧道 
107次 AT竹仔嶺隧道
推拉式復興號曇花一現

去年因潮州高架電氣化通車,所以原本高雄=枋寮的復興編組區間車全部截短行駛潮州=枋寮。但因為潮州站沒有轉車盤可供車母調頭,所以為了避免調車麻煩、節省時間,因而出現了頭尾兩端都配有柴電機車的區間車編組。但因為一次要出兩顆頭造成機班人力浪費,於是在這次改點中將所有的潮州=枋寮區間車都以三節編組的柴聯自強號取代。如此一來,非電化區間的區間車只剩下高雄=台東一往返仍使用復興編組。
潮州枋寮間的區間車都以柴聯車行駛 
俗稱的雙頭龍也要消失了

蘇澳站自強號停駛

同樣因為減少員工工時的政策,原174次自強號截短行駛到瑞芳為止,車次改為176次。這也使得每天唯一一班會進蘇澳站的自強號消失,連帶隔天早上發的201次也掰掰。

174次 AT蘇澳 
201次 AT水產學校平交道
一些新增列車....

由於中國團體遊客大量減少,所以往來宜蘭花蓮間的團體復興號也大幅砍班剩下683/684次。多出的復興號則用來增開樹林=花蓮的692/691次與海線七堵=彰化的591/592次,皆為逢周日行駛。